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酒店人物 > 正文

敬一丹:向我所遇到的一切

类别:酒店人物 日期:2015-7-27 20:15:52 人气: 来源:

  本报记者 左丽慧 文 李 焱 图

  “有所不为,有所不畏,这就是新闻人。”

  “记者生活是热运转,也需要冷思考。”

  “能听到形形色色的声音,是因为我从事了这个职业;而有价值的声音,才不负于这个职业。听到,是幸事;,是本分。”

  “《焦点》越火,我越要格外谨慎,每一个镜头,每一句话都可能影响一个人的命运……过把瘾就死,不知道死过多少回了;过把瘾就死,不是成年人的态度。当特别热闹的情况出现,一时没看清,又需要面对它的时候,尤其要留有余地,留一点空间,空间是留给观众的,也是留给时间的。”

  今年4月,著名主持人敬一丹从央视退休,写下职业生涯的回忆性文字,敬一丹在央视27年的成长纪录,也是中国社会变迁众多细节的实录,亦是中国各层百姓感人感伤故事的集锦。不论是敬一丹坎坷的求学经历、对央视节目的反思,还是全民关注的新闻热点、生动的百姓故事,都在书中充沛着感人肺腑的力量。

  这本书将传递给读者什么样的力量、退休以后的敬一丹会做些什么?昨日,敬一丹携《我遇到你》“豫见”郑州报业集团,并与工作人员就新书的创作、收获,人的职业坚守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交流。

  一个时代珍贵的记忆

  敬一丹说,书名之所以叫《我遇到你》,是“向我所遇到的一切”,她遇到了和电视发展的黄金时代,遇到合作默契的同事,遇到麻风娃、孤儿、残障,遇到雾霾、水危机、荒漠化、资源危困……在央视工作27年,“沉淀下来的,是我所珍视的各种遇到。这既是个人记忆,也带着时代的印痕。”

  敬一丹和同事白岩松、崔永元、水均益,一起经历了“央视黄金十年”。央视第一次以主持人名字命名栏目《一丹话题》、第一次卫星连线、第一次72小时直播回归、第一个监督栏目《焦点》并达收视巅峰……这些,敬一丹都有幸遇到。敬一丹坦言自己“赶上了的高峰,赶上了电视的高峰,还赶上了新闻节目的黄金时代”。

  于是,在《我遇到你》里,敬一丹用充满感情的笔触,描画了这群踌躇满志的同事们:不论是“蛮拼”“较真”的崔永元、“不毋宁死”的白岩松、“有情有义有趣”的罗京,还是“讲述百姓故事”让电视受人尊重的陈虻、“妖精级女编导”鄢蔓,抑或是“视录播的节目为垃圾”的何绍伟、韧性勇敢的《焦点》记者们,在敬一丹的笔下,都充沛着新闻和电视理想,他们个性鲜明,可爱可敬。“南院——永远有人在加班”“年会——让我们互为情人吧!”创新的岁月、痛并快乐的归属感,这是一代电视人的状态,也是一个时代珍贵的记忆。敬一丹在新书中深情地说:“大裤衩虽然很华丽,但我舍不得朴素的你,因为在你的眼睛里,过我的记忆……”

  以另一种方式回味职业生涯

  4月30日,敬一丹最后一次主持《焦点》,之后退休。这个节点,被很多人感叹为“一个时代的结束”。

  “我临近退休时,慢慢有了一种倒计时的感觉。要退休了,用什么方式向自己的职业生涯告别呢?我想,用文字的方式,可能比口语的方式更。于是我就开始动笔梳理自己的生涯,才有了这本书。”作为著名主持人,敬一丹与《焦点》《中国》《经济半小时》《一丹话题》《》《新闻调查》等栏目相携走过多年,她了近30年社会变迁,退休前的梳理,使她发现有太多的东西值得记录。

  “写本书,对自己是个交代,与观众和读者是个交流。”敬一丹说,写作让自己沉淀、充实,对职业生涯有了新的认识和:“我在写书时有种满足感,好像把一个个节目又回忆了一遍。我在写作的忙碌中,享受着愉悦,告别职业生涯的时候,内心平和。”

  《我遇到你》出版以后,敬一丹和大家见面时已不再仅仅是一个电视人和观众的见面,同时还是作者和读者的见面,“当我走到大家中间,大到90岁、小到七八岁的观众都成了我的读者,他们记住了我职业生涯中的那些事,跟读者见面,是以另一种方式回味我的职业生涯。而且我越来越觉得这本书不是一个人的职业生涯,而是记录了这个时代,这个时代是最能读者共鸣的。”

  两个月来,敬一丹到全国各地与读者交流,这使她从另外的角度来回味自己作为一个人的经历,“我现在没有体会到退休的感觉,反倒看清自己这些年做了什么、什么是最有价值的。”

  退休后会再做些什么?面对大家的关心,敬一丹的心态非常年轻:“《我遇到你》是职业生涯的小结,这是一条贯穿职业和人生的线。我希望这条线,不是在退休这一天就停止,而是一个逗号。逗号之后,还有很多种可能。”她透露,退休对自己而言只是一种“转换”,有机会做过去在职业角度上没有做、没来得及做的事。“现在还是一个回味和间隔期,过一段时间会有更多的想法和试探,一下自己还能做什么。比如我的教学工作还在延续,公益项目有缘遇到的话也可以参与,我们主持人的行业协会也还会有主持人之间的交流合作……”敬一丹笑言,退休后反而感觉比以前更忙了。

  新闻人“有所不为,有所不畏”

  作为《经济半小时》《一丹话题》《焦点》《》《声音》《新闻调查》等节目的记者兼主持人,敬一丹的新闻理想在《我遇到你》中坦诚相见。

  “记者是什么?瞭望者、发现者、检测仪、记录者、无处不在的眼睛、孜孜以求的揭露者……这样的职业形象让人尊敬,比饭碗、生计更能激发起人的,在选择这个职业的时候,多半都伴随着理想、热血、崇高、这样的词。”“有所不为,有所不畏,这就是新闻人。”“记者生活是热运转,也需要冷思考。”“能听到形形色色的声音,是因为我从事了这个职业;而有价值的声音,才不负于这个职业。听到,是幸事;,是本分。”

  在新闻记者以“锐气”为重要标杆、强调“热运转”的时候,敬一丹更多的是“冷思考”。“《焦点》越火,我越要格外谨慎,每一个镜头,每一句话都可能影响一个人的命运……过把瘾就死,不知道死过多少回了;过把瘾就死,不是成年人的态度。当特别热闹的情况出现,一时没看清,又需要面对它的时候,尤其要留有余地,留一点空间,空间是留给观众的,也是留给时间的。”

  在近30年的从业生涯中,有点儿“温”的敬一丹有自己的——她以自己的方式体现出难能可贵的新闻伦理、以人为本的关切:“胡同里那个孤儿,进入我们的节目后,生活境遇有了改善,未来生活有了保障,我们很欣慰;但,接下来,众多频繁关注,孩子的生活慢慢变了模样。这让我担心,会不会让孩子失去自然的生活?会不会影响孩子的性格和成长?于是,我拉开了距离。”报道东莞事件时,敬一丹要给场所的女孩打上马赛克。正是敬一丹尊重人,才会有负责任的细节把握,才会粗疏热闹。

  变化的时代成全记者

  每天黄金时段的《焦点》,寄托了亿万人对社会的向往,也让敬一丹成为中国监督史及现代成长的者。敬一丹“的代言人”形象深入,其真诚、朴素、知性的主持风格赢得各年龄层观众的信任,大家都亲切地称她为“敬大姐” “一丹大姐”。

  其实,敬一丹自己也在时代的变迁中改变着自己:刚到时甚至连化妆都不会,后来台长都看不下去了,只好吩咐化妆师来帮她。“那时候,我自己凑合着化妆,也没觉得有啥不妥。后来女主持人多了,办公室配备了专业的化妆镜,同事惊讶地说:‘世界上还有这个东西呐!’其实我知道世界上有这个东西,只不过就我一个女主持人的时候,这需求,连我自己都忽略了。”

  记者是时代的记录者,在敬一丹看来, “现代信息里,即使是人,在某些方面知道的也未必比受众更多。其实很多事情是我们一起感受的。当我们向观众时,我们表达的比我们内心体会的少,心里存的东西很多,但表达是很有限的;作为人,我们的认识其实也是很有限的。”敬一丹说,现在自己更在意的,是和观众、读者一起思考。

  在敬一丹看来,“变化的时代成全记者”。但在当前形势下,传统受到冲击是无可的事实,敬一丹对此毫不悲观:“整个变革中,无一人不在其中。老人的焦虑感可能会多一些,其实对年轻的从业者而言,融合创造了更多可能。我很幸运遇到了电视新闻节目的巅峰阶段,但是后来也感受到电视这个曾经的‘第一名’受到新的冲击,这一代新的人以后也会遇到更多样、更丰富的时代。”敬一丹表示,人在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难度,但各自有各自的特点,个人也在变化,的面貌也在变化:“这一代人遇到了融合,他们会遇到很多前人没有遇到的,也有更多的机遇和可能。”

  人需要“韧性”

  敬一丹被一些人视作的代言人。她认为,放大弱者的声音,应该成为人的一种自觉,这是一种责任。而完成这种“”需要怎样的特质?敬一丹的回答是“韧性”。

  “《焦点》,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能20年留下来的,差不多都是具有同一个特点:韧性。”敬一丹说,“韧性”是《焦点》记者们的热词:“我们当年很关注的问题,我们以为可以尽力去关注、去推动,但是10年以后,这些问题依然在,就像户籍制度,当时我们有感而发做了这样的话题,觉得我们有力量推动它,但是20年过去了,它依然影响着成千上万人的命运。它是制度,需要很长时间的才能推动一点,它很记者的韧性,不仅记者有没有新闻、敢不敢言,更能不能持续关注,有没有韧性持续去推动。”敬一丹说,尽管有人认为新闻都是易碎品,但人共同“韧性”地下去,才能逐渐推进我们的社会。

  敬一丹还提出,多变的社会是很需要沟通的,无论在哪种工作,本质上只是一个沟通者。“多变社会需要沟通,人是职业的沟通者。而沟通是有规律的,有时候我也问自己,我对这种规律认识到了吗、遵循了没有、在实践中有没有做规律的事?作为一个职业沟通者,其实是件挺难的事。”敬一丹把自己定位为“沟通者”,她在书中讲述塔的故事。“如果我们有沟通意识,如果我们有沟通的能力,如果我们的沟通更有效,会不会减少冲突和悲剧呢?”敬一丹坦言,“我在工作的时候,几乎每天都在面对这样的问题,我说的每句话都需要斟酌,我说的这句话真的被人听进去了吗?脑子里有这样的想法,就会字斟句酌、有如履薄冰的感觉。”

  遇到很多“郑州”

  在《我遇到你》,敬一丹用细腻温婉的笔触描写了电视采编过程中遇到的各类采访对象,特别是草根人群。在她眼中,他们犹如边不引人注意的小草,平凡、顽强,蕴含强大的生命力。在敬一丹笔下,描绘了这样的人们:腼腆而不辞的胡老师,20年日复一日地在水库中用小木盆接送孩子们上学;封闭贫困的麻风村终于有了第一批毕业生,王文福老师和人张平宜,开始改变了麻风村民们没有教育、与世的现状;导盲犬带着盲人平亚丽顺畅坐车坐飞机;村里的杨芳终于拿到彩笔画下她的“绿熊猫”;韩笑终于可以在村道上像刘翔那样奔跑……在敬一丹眼里,“每个生命都有发光”。

  令敬一丹惊喜的是,她还在郑州见到了郑州报业集团连续报道推出的“中国”2014年度人物——陇海大院爱心集体,此次他们已是在中原、中国舞台上遇见后的第三次相见。“真高兴又见面了!”敬一丹高兴地问候着高新海:“我一直想去陇海大院看一看。上次是因为你们要搬迁,怎么样,搬好了吗?”

  平凡而顽强的生命,带给敬一丹巨大的。在郑州报业集团,看到一幅幅由郑州报业集团连续报道、推出的“中国”人物,敬一丹觉得格外亲切:“几年来我一直参与《中原》节目的,我记不清多少次到郑州来。我接触了很多‘郑州’,也有很多人从‘中原’了‘中国’,凡是做‘’系列的,我都感觉是同盟。”

  短暂而令人难忘的采访结束了,作为记者、主持人的敬一丹,她的遇到,不仅是个人的,更关联着一个国家、时代的发展轨迹;而此次与她“遇到”,对我们也将是一次提升。“当我写了一本书,对自己有一个交代的时候,好像觉得该说的已经说了,该回望的已经回望了,可以开始往前望了。”笑谈自己“年方六十”的敬一丹,也着“遇到”读者的新明天。

  力赞郑报集团“四做”

  第一次走进郑州报业集团,听到集团发展思、现状和前景,敬一丹笑说:“这么高大上。”

  郑州报业集团负责人介绍,身处“互联网+”时代,众筹和分享时代,郑州报业集团“宣传全、发展多元化”的发展战略和做强、做大、做活、做优的“四做”发展径,在国内统面临冲击、经营大幅下滑的背景下,郑报集团的新闻宣传和产业经营都实现了逆势飞扬与快速发展。

  听到郑州报业集团多元化经营已涉及的板块和领域包括传媒、金融超市、融资租赁、电商、文化创意、旅游酒店、影视制作、文化创意地产等行业时,敬一丹略有惊讶:“这都是咱们集团做的吗?”“我了,仿佛不是在!”

  参观郑州晚报时,看到“做最‘中’的新闻”的,敬一丹颇为好奇。得知“中国”一词就诞生于郑州,郑州还有“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中国人讲究“中庸之道”,河南人爱说“中”等含义后,敬一丹对做“最‘中’的新闻”的追求连连点头;在郑州日报,对郑州报业集团的发展历程、4次荣获中国新闻一等等成绩,敬一丹看得十分仔细,尤其是对两次亲笔题写的“郑州日报”和“郑州晚报”报头兴趣浓厚,连称:“真好!真难得!”

  作者:左丽慧 文 李 焱 图

0
0
0
0
0
0
0
0
下一篇:没有资料

网友评论 ()条 查看

姓名: 验证码: 看不清楚,换一个

推荐文章更多

热门图文更多

最新文章更多

关于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网站地图 - 版权声明 - 人才招聘 - 帮助

声明:网站数据来源于网络转载,不代表站长立场,如果侵犯了你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删除。

CopyRight 2010-2016 西安住宿网-西安住宿网,西安旅游资讯,西安景点,西安美食,西安文化历史,景点门票预订 All Rights Reserved